薛定谔的总裁(万科人事调整启示录:职业经理人成了“薛定谔的猫”)
00-59000是两封聘书,万科上头条。
先简单回顾一下万科的人事调整:
1.万科高级副总裁张基温不再是南方区域集团的老板,而是负责梅萨教育。
2.万科执行副总裁孙嘉成为南方区域集团新老板,同时出任万科高级副总裁,不再担任万科执行副总裁兼财务总监。
很明显,前者是从区域老大调到万科新业务板块;由后一组,分散到前线成为地区领导人。
据媒体报道,张基温是万科四区之首,新业务最活跃,尝试最多。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张基温掌管的南方大区不仅被新业务“万村计划”问题困扰,还失去了主业大区第一的位置。其排名从2017年的第一跌至2018年的第二,再跌至2019年第一季度的第一。
这不禁让人思考:职业经理人最终可能成为新业务试错的牺牲品。
从万科的人事调整看整个行业,职业经理人似乎成了房企寻找新增长点过程中的“薛定谔的猫”。结局充满了不确定性,只有到最后他们才知道自己的命运!
因
从万科的人事调整,90度解读透露出两个不容忽视的信息点:
第一,两位大佬,调整前后,依然是不同线的“大佬”,但实际上含金量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次跨界暗降,重量变轻;一个人委以重任,分量变重。
第二,在主业地产和新业务的平衡中,田萍仍然偏好权重数倍的地产。主业保不住,区领导的位置也保不住。即使你探索更多的新业务,回归业绩的衡量标准,最终也会迎来被动的byebye!
据媒体报道,张基温是万科四区之首,对新业务的探索、尝试和精力最多。从“章鱼战略”到“万村计划”,张基温确实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探索新业务。
但是结果呢?
章鱼战略早已闻所未闻。万村计划陷入“推高城中村房租”的舆论谴责,随后一度传出万村计划暂停新房签约的消息。
2018年年报中也未提及万村计划。万科2018年业绩会上的一句回应“万村计划面临的问题比想象的复杂”,也说明了新业务转型的难度。
南方新业务受阻,主营地产表现不尽如人意。根据万科2017-2019年一季度业绩报告,2017年南方区域销售业绩在四个区域中排名第一,2018年跌至倒数第二,2019年跌至倒数第一。
我们不能武断地断定张基温的糟糕表现导致了他从区长的位置上被调走。但不可否认的是,万科的主业地产和新业务之间,无论你的精力分配比例是多少,万科都是想先保地产,再保新业务,矛盾要分清主次。
职业经理人:新业务的“死亡之吻?
其实寻找地产之外的第二个增长点,是所有转型中的房企都在做的事情。尤其是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碧湾恒融投企业,态度更为迫切和激烈。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房地产行业的吸金能力很强。经过几年的转型试错,地产大佬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转型动作。
万科郁亮说:房地产业务这么赚钱,还能找到更赚钱的业务吗?不要期待什么。
融创孙宏斌说:房地产最好。
恒大许家印表示:过去恒大探索粮油、乳业、矿泉水等产业,但年销售额只有几十亿元,与公司年销售额几千亿元完全脱节。
但在存量时代,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转型是必然趋势
郁亮推荐的《规模》这本书里给出的解释是,很多公司在起步阶段,都是被一系列的创新思维所主导,因为他们要努力优化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但随着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稳定,公司的产品发展空间会越来越窄。同时,他们不得不设立繁琐的行政机构和管理组织。
所以,经过前期的探索和试错,2018年是房企的转折点。在2018年的业绩会上,他们集体宣布了既定的转型方向。
从转型路径来看,基本是一个规模尚可的发展方向,虽然比不上房地产的盈利能力,但需求巨大,或者具有补充主业的功能。是仅次于房地产的“第二大”。比如碧桂园的农业和机器人,恒大的大文化旅游健康,融创的大娱乐和大文化旅游。
最近在走访碧桂园集团总部和其90度帮扶的贫困村时,碧桂园的社区生活服务品牌凤凰优选,遍布各地,已经成为服务集团员工、小区业主、客户的补充平台。
自2018年业绩会,头部房企官员宣布转型方向后,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企业开始铺开人才匹配的人事调整动作。为了降低成本,输血基本都是从原来的内部团队进行。比如恒大地产团队转战新业务,融创文化集团换管理层,万科内部人事调整。
但在轰轰烈烈的行动下,职业经理人可能会背负新的压力圈:容错时间和成本有限,新业务需要结果,主营业务业绩不能降低。不经意间,在以结果为导向的重要业绩衡量标准中,职业经理人的命运走向是可变的。
所以在探索的过程中,职业经理人的结局会陷入“薛定谔的猫”的困境,风险和机遇同时存在,结局充满不确定性。
职业经理人和薛定谔的猫
变数随时发生,最终的问题是职场职业经理人的命运。
以万科人事调整中的张基温为例,职业经理人方向可能有两种结果:
一是在新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拓展新业务,努力做出成绩。但也不排除在这种被动调整的中途主动提出离开;
第二,在结果导向的衡量标准下,如果新业务没有实质性的成绩,甚至拖累了主业地产,最终可能会被迫离职,甚至其负责的新业务会被砍掉。
此前,万科已经给出了三年的容错时限。“如果经过三年的探索还没有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那么这项业务应该暂停,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郁亮曾经说过。
所以,另一个衍生的问题是,明星职业经理人离职后都去了哪里?
按照需求就是市场的原理,一般情况下,这些明星职业经理人的趋势是加入激进的中小房企。只有他们咄咄逼人,才能展示自己的空间。因为急需,这些企业往往会开出诱人的薪资门槛。
从近期明星职业经理人转岗的特点来看,有几个进入了规模较小的房企。如中南置地原副总裁、泰禾原总裁助理汪峰加盟大发地产、旭辉原CFO游斯嘉加盟中梁、融信原副总裁林加盟。
从需求端来看,中小房企无论是从内部管理的规范性,还是外部企业的认可度,都急需明星房企职业经理人的引领作用。
比如从碧桂园离职后加入阳光城担任执行副总裁的吴建斌,他曾坦言,刚到阳光城时,公司内部管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包括财务制度、法律制度、人力资源制度、运营制度等。
然而,中小企业抛出的橄榄枝
比如最近刚从泰禾离职的副总经理张锦源,从最初的万科,到华夏幸福,再到泰禾,再到现在传闻加盟的天润置地,张锦源的履历路径确实是所服务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小”。
虽然小公司上升的空间很大,但在资源有限、集中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小企业的生存其实更加困难。所以小企业如果遇到瓶颈期,未来的职业空间会越来越窄。因此,不排除张锦源未来会走“自力更生”的创业道路。
万科的张基温,还是一样的发展轨迹!
职业经理人的职场终极走向
发表评论